今天看了一部電影:前進天堂<In America>,心情有點五味雜陳,像是平靜的湖中被丟入一些石頭;擔心的成分也很多,像是擔心看感人的片、擔心不會看電影…其實在看預告片的時候,就開始擔心起來,因為接下來要看的是屬於感人的電影,但偏偏一直以來,我又是一個會避免表達情緒的人。
看完這影片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地方像是:對於主角一家人-強尼、莎拉、克莉絲蒂和愛瑞兒還有鄰居馬提歐情感表達的描繪、天下無不散的筵席、大人和小孩的不同…等部分。
覺得整部片對於人物故事的鋪陳都很有意義,所以對每個人物都印象深刻,其中像是:也許片中爸爸一直無法成功試鏡,是因為他一直隱藏情緒,所以無法真誠表達。媽媽在生產後情緒崩潰,因為她也是一直陷在之前的悲傷情緒,而且壓抑著。大女兒的表現似乎很成熟懂事,也許是因為她認為自己需要支撐整個家庭。小女兒表現出似懂非懂的純真,但是某天晚上的短暫遺忘,似乎表現出其實她對於家中發生的事,也都有真實的感受到。
還有馬提歐這個和強尼一家人互相有很多影響的鄰居,從一開始表現出陰森恐怖的樣子,到後來和他們一家溫馨互動的樣子,從中可以看出馬提歐的出現,算是一個轉捩點。他對強尼一家人都有影響力,像是:他間接影響了強尼,令他打開心中情緒釋放的按鈕;他讓莎拉對於事情有不同想法;他也像是克莉絲蒂和愛瑞兒的新玩伴、新的分享心情的對象。不過這一家人也對馬提歐造成了影響力,像是:讓他體會到家的溫暖…等。從這可見人們在互動中有互相影響的可能性。
從片中可以看到小女兒那種看世界似懂非懂、單純的想法,還有姊妹兩人為了糖果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衝勁,都很令我羨幕。但偏偏當人經歷的事情變多,想法也變多,所以有些時候就會像片中的大人一樣,遇到某些事情,可能會選擇封閉自己的想法,或默默的消化自己的情緒…等。我也有類似的情況,雖然知道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,但我似乎還沒跨越那個心中存在很久的圍欄,所以通常會選擇不過多的感受或不過多的表達,這種時候就會很想對自己按下重新整理的按鍵,變成小孩的思想吧。
另外,在本片中也一直緊扣的部分就是生離死別,隨著年紀無法控制的增加,當然就會知道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與生離死別的必然,但偏偏我對這部分也有誇張的焦慮,有時候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:如果人變成回憶,會怎樣…。所以就會羨慕愛瑞兒,因為她相信和馬提歐的分離只是因為他像ET一樣要回家了;或者我該跟克莉絲蒂學習:能看開,相信自己可以用心記住那個不想忘記的人,或者被其他人記住。所以有時會想說,如果我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就好了,這樣就可以自己構想、修改或掌控自己人生中發生的事情。
對於看完整部電影的感想總括來說:我欣賞與羨幕小孩可以真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心情,因為這似乎是人與人相處時需要存在的交流。也很佩服導演一家人,他們把這種心中深層的感受,呈現給一般大眾感受。也希望自己的適應力,與不知害怕、往前衝的特質,可以跟片中的小孩一樣強,因為她們在要糖的過程中遇到看似嚇人的鄰居,但是她們用無所畏懼的衝勁繼續敲門,到最後除了要到treatment,同時也發現到這個鄰居其實不可怕。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可以鼓勵人們變得願意面對挑戰一些,因為在面對挑戰後,也許會發現眼前的挑戰其實不只是挑戰。
我們應該要用積極、正面、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碰到的”新鮮事”,或者試著和片中的人物一樣,用信念改變自己的心態,也就是當遇到難題時選擇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解決它,而不是用逃避的態度忽視那個問題。希望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主宰,讓自己的人生這部真實的故事,可以有更多絢爛的光彩。